每年 9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,是 “世界急救日”。在生死竞速的急救场景里,心肺复苏(CPR)与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堪称 “黄金搭档”。或许非医护人员掌握 CPR 有一定难度,但我们可以了解 AED—— 这款能在危急时刻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 “神器”,多储备一点急救知识,说不定某天就能成为他人的 “生命防线”。
先破误区:关于 AED 的 3 个常见错误认知
不少人对 AED 的使用存在误解,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在紧急时刻延误救援。来看看你是否也有类似想法:
误区一:“只有医生能用 AED”
错误!AED 从设计之初就定位为 “公众可操作的急救设备”,操作逻辑简单, “听它说、跟它做”。开机后,设备会通过语音和屏幕提示,一步步指导使用者粘贴电极片、分析心律,全程无需专业医疗知识,普通人在紧急情况下也能快速上手。
误区二:“做心肺复苏(CPR)就够了,可以不用 AED”
当患者出现室颤时,单靠CPR只能暂时维持血液循环,延缓生命的流逝。而AED能够自动分析患者是否出现了致命性的心律失常,通过给予电击除颤,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。两者相结合,能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到50%左右[1]。
误区三:“等救护车来了再用 AED”
心脏骤停的救援黄金时间仅有 “4-6 分钟”,每延迟 1 分钟除颤,患者的存活率就会下降 7%-10%[2]。救护车从接到报警到抵达现场,往往需要一定时间,意外发生时,“尽快找到并使用 AED” 才是对患者生命有效的守护。
关键问题:AED 该去哪里找?
目前国内已在多个公共场所普及 AED,主要分布在这些人员密集场所:
① 交通枢纽
地铁站、大型机场、高铁站、长途汽车站;
② 公共场馆
体育场馆、会议中心、图书馆、博物馆、大型商场;
③ 特殊场合
马拉松等大型赛事现场、学校、企业园区。
部分城市还推出了 “AED 定位小程序”(如支付宝 / 微信搜索 “AED” 即可查询附近设备),建议大家平时可留意身边场所的 AED 存放位置,做到 “有备无患”。
实操细节:AED 使用前的 5 种特殊情况处理
使用 AED 时,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像开盲盒,遇到 “突发状况” 该如何应对?
记住核心原则:让电极片紧密贴合 “裸露且干燥” 的皮肤。
必记步骤:AED 操作 “四步走”,还有一个关键提醒
AED 的操作流程可总结为 “开、贴、插、电” 四步,全程跟着设备提示走即可,同时务必牢记 “清场” 这一关键动作:
① 开:启动设备
按下 AED 主机的电源开关(或掀开显示器盖子),设备会立即发出语音指导,此时保持冷静,跟着提示操作。
② 贴:粘贴电极片
将电极片按照说明书指示粘贴在患者胸部:一片贴在右上胸壁(锁骨下方),另一片贴在左乳头外侧,确保电极片与皮肤紧密贴合。
③ 插:连接主机,分析心律
将电极片的插头插入 AED 主机插孔,设备会自动开始分析患者心律,分析过程约 5-15 秒。此时需确保无人接触患者,避免干扰分析结果。
④ 电:按需除颤,持续 CPR
◆ 若 AED 提示 “建议除颤”:先大声呼喊 “请大家离开!不要接触患者”(同时挥手示意众人后退),确认所有人远离后,按下电击键;
◆ 除颤后,立即继续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(按压频率 100-120 次 / 分钟,按压深度 5-6 厘米),直到急救人员到达;
◆ 若 AED 提示 “无需除颤”:无需按压电击键,直接继续进行心肺复苏。
关键提醒:除颤前务必 “清场”!
AED 放电瞬间的电压可达 3 千伏,若有人接触患者,电流可能传导至他人,造成触电伤害[3]。因此,按下电击键前,“大声呼喊 + 挥手清场” 是绝对不能省略的步骤,必须确认所有人都远离患者后再操作。
视频示范:AED 实操流程直观学
想更清晰地了解 AED 的操作细节?点击下方视频,查看完整示范
数据来源
[1]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:相关名词解释(2015-08-10)https://www.crcf.org.cn/article/2160
[2]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.What Is an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?[EB/OL].[2023-12].
[3] 心脏骤停与 AED 第一篇 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发展简史 [J].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,2020, 15 (6): 633-636.
急救不是医护人员的 “专属责任”,而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技能。了解 AED、学会简单的急救方法,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,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保护。如果想系统学习急救知识,可联系下方急救培训课程,为自己添加一份 “生命保障”:德达急救培训课程咨询
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AHA BLS 培训中心
美国心脏协会(AHA)是全球历史最为悠久,也是规模最大的心脏急救复苏技术标准制定和培训的权威机构之一。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AHA BLS培训中心于2016年成立,所有导师均经过美国心脏协会认证。